找网站 » 资讯 » 最新资讯 » 文章详细

世界经济为什么要从中国两会寻找“灵感”

浏览次数:200次 发布时间:2022-03-1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世界经济为什么要从中国两会寻找“灵感”
  中国2022年全国两会议程过半。几乎每一场对外开放的会议和发布活动,都能看到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境外记者穿梭其中,他们提出问题并得到答复后,会迅速发布不同语言的报道,在全球范围内对中国经济情况、对外政策等进行传播。境外记者和媒体的参与,已经成为每年全国两会背景下中国对外叙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来自俄通社-塔斯社的记者尼古拉斯,今年第6次参与中国两会报道,他尤其关注中国的经济走势。与尼古拉斯相似,在两会召开前夕,许多外媒以“世界对中国全国两会有何期待”为主题刊发文章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中国经济发展态势。
  国际社会关注中国两会经济议题,要放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大背景下考量。一方面,全国两会既是总结经济工作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国经济政策的“风向标”;另一方面,当前全球经济风险加剧,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地缘政治冲击国际经贸秩序,全球供应链趋紧,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各国期待透过中国两会这个“窗口”,了解牵动全球经济脉搏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何破局之法。
  芬兰《赫尔辛基时报》在一篇报道中,将中国两会对外释放的信号称为“灵感”。报道称,“在全球应对各种挑战的背景下,世界再次把目光投向中国,寻求应对共同挑战、建设美好地球村的灵感”。阿根廷《金融界报》则把中国经济形象地比作世界经济的“救生圈”,“中国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主要经济合作伙伴,因此,中国经济的快速恢复对全球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会前,很多外媒都在预测中国将如何设定2022年经济增长目标。因此,当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发布时,众多媒体都将关注重点放在了“5.5%”这个数字上。“合理”“魄力”和“行稳致远”,是包括众多西方媒体在内的媒体报道时选择的关键词。
  相比于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8.1%的增长,今年5.5%的目标看上去似乎有些“保守”。但英国广播公司(BBC)援引分析人士的话报道说,这是“一个符合逻辑的目标”。美国《华尔街日报》直言,中国今年5.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3月5日,美国彭博新闻社网站刊文综合解读了“5.5%”背后的“含金量”——虽然今年5.5%左右的增长目标为多年来最低,但仍高于普遍预测的5%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的4.8%。报道援引经济学家的分析称,“5.5%的目标暗示,北京将出台更多措施稳定住房市场。决策者力求确保经济增速足以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维护社会稳定,同时避免采取本身带有风险的过度刺激措施,比如增加债务负担或催生金融市场泡沫。”
  正如彭博新闻社所关注的,“稳”是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关键词。《韩国日报》注意到,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稳定”一词出现了76次,“这表明中国将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报道指出,“稳就业”目标也令人瞩目,中国提出今年将在城镇新增1100万个就业岗位、将城镇失业率控制在5.5%以下等具体目标,反映了中国将持续加大稳定民生的政策方向。
  法国《回声报》报道说,中国政府将“稳”字作为2022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承诺将实行“更有针对性和可持续性”的刺激措施,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美联社文章表示,中国政府正努力实现稳中求进的发展目标。中国政府对减税降费、确保粮食能源安全等诸多议题作出了承诺。彭博社在报道中说:“中国誓言要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同时增加公共安全方面的开支——这两项举措凸显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对稳定的高度重视。”
  在《西班牙日报》看来,面对动荡的世界,稳定是头等大事。该报报道指出,“稳定”始终存在于北京的官方表态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为“5.5%左右”,这是一个既谦虚又明智的目标。“相较于数字,中国更关心的是其经济的健康。”《西班牙日报》强调,中国早就开始转向更为成熟、理性的经济模式,从廉价制造业转向科技行业和国内消费——这对环境更加友好。
  面对全球性生态挑战方面,今年是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全面铺开的第二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有序推进双碳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这一决策引发了美联社、路透社等媒体的广泛关注。路透社在报道中说,中国官方已明确加快了低碳转型。报道还介绍了中国国家发改委3月7日公布的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改革的一系列具体举措。
  所有这些,都与中国更宏观和长远的政策走向与治理之道息息相关。早在今年全国两会开幕之前,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斯蒂芬·佩里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非常关注中国在发展方面的新探索,比如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将四大中心城市连接起来,同时又各自发挥作用。”佩里指出,“这些创新令人着迷。在中国的许多领域都能看到创新,中国现在进入到新的时期,我们期待了解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的中国模样。”
  日本东亚共同体研究所所长孙琦亨感叹,中国的发展非常令人期待。他最关注中国在科研领域的卓越发展。孙琦亨说:“中国的科学研究正引领世界。当今世界因新技术而改变,期待中国的新技术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世界的发展。”
  这是中国不断走向开放、不断融入世界的成果,也离不开中国政府始终坚持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在全球新冠死亡人数超过600万例之际,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称,中国是唯一一个仍在努力实施“动态清零”政策的大国。文章引用分析人士的话预测,“中国的重新开放将是渐进和谨慎的”。
  正因为中国已经与世界紧密连接,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一个不容忽视的国际背景,是仍在不断发酵的俄乌冲突。大多数境外媒体在前瞻和解读两会相关内容时,都提到了这只突然来袭的“黑天鹅”。世界期待看到中国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关键议题上的回应。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报道称,中国局部地区2021年曾遭遇煤电短缺,全球能源危机又因俄乌战争加剧。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3月5日要求,在减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这家新加坡媒体也关注到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有关粮食安全的表态,报道称,胡祖才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要做好粮食保供稳价,稳定稻谷、小麦等播种面积和产量,保持粮食量足价稳,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美国《纽约时报》注意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没有直接提及俄乌冲突。它将此解读为,中国正努力将全球对战争的焦虑情绪抛开。报道称,5.5%的经济增长目标将今年中国经济设定在稳步发展的道路上,其中暗含的信号是,“中国能够经受住欧洲的动荡”。在政府工作报告吹风会上,日本共同社记者直接发问:中国政府在制定这份报告时,是否考虑到最近围绕乌克兰发生的国际动荡?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向东在回应中表示:“我们起草政府工作报告,考虑到了各种因素。”
  在各国媒体记者对中国两会的报道中,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中国经济对于世界经济的意义愈发清晰。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到乡村振兴、数字化转型等重点发力方向,再到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一系列对外开放的具体政策和举措,让各国投资者期待与更加开放的中国打交道。更重要的是,在评估中国经济、分享中国发展红利的同时,许多国家也希望寻找和理解有关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智慧——这是《赫尔辛基时报》报道中“灵感”一词背后的意义所在。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子倩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文章

最新收录

文章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