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周晋安、甄晓洲
“非常感谢医生延续了我的生命,非常感谢!换肝到现在,我觉得每天体力都在好转。”李伯说。11月29日,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从中山三院岭南医院获悉,术后李伯和小宏都恢复得很顺利。目前小宏已出院,李伯也将出院。
“肝”苦自知
他们渴望换肝求生
李伯是广东一位航海模型教练, 培养了多位世界冠军。然而,从1995年开始,李伯开始出现上腹部阵发性疼痛、腹胀,被诊断为多囊肝、多囊肾。
今年,他渐渐出现浓茶色尿,身目重度黄染,腹胀如鼓,坐卧不安,饮食等日常生活也受到严重影响。入院时,终末期肝病让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面容黝黑、腹胀如鼓、瘦骨嶙峋。
9个月大的宝宝小宏,跟李伯差不多时间入院。小宏的妈妈说,小宏出生后40多天开始出现身目黄染,被诊断患有胆道闭锁合并严重肝硬化肝功能衰竭。他多次从江西来到广州治疗,先后接受了抗感染、激素冲击、护肝等内科治疗并在今年5月份在其他医院做了手术。
手术后,小宏的症状出现反复,腹胀逐渐加重,“身目黄染”也日趋严重,全身浮肿。 在中山三院就诊时,CT检查提示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大,腹水,生命一度垂危。
“孩子不会说话,我们每天查房时看到孩子这么痛苦,都很揪心。”中山三院肝移植病区主任易述红教授说,医务人员希望尽快帮这一老一小两位患者找到救命的肝源。
老小共用一肝
劈肝移植难度高
10月29日,根据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CORTS)的分配,一个合适的供肝终于出现了。
在我国著名肝脏移植专家、中山三院荣誉院长陈规划教授的指导下,中山三院副院长杨扬教授、肝移植病区主任易述红教授带领团队,审慎评估后决定拟采用劈离式肝移植,让李伯和小宏共用一个肝,一老一小两位患者终于迎来了生的希望。
劈离式肝移植是一种先进的肝移植技术,可以增加15%-25%的肝脏来源,对于缓解供肝短缺矛盾具有重要意义,但手术的难度也比普通的肝移植更大,对供肝的选择、手术团队的技术和经验,以及各学科团队的协作配合有更高的要求。
单就手术来说,在处理肝脏的劈离时,特别考验手术团队的智慧。“移植的肝脏对老人来说不能太小,对婴儿来说不能太大,否则后患无穷”,易述红解释。
82岁和9个月
老小换肝成“亲戚”
82岁的李伯属于超高龄手术。超高龄病人由于年龄增高、机体功能的退化,心、肺、肾等器官功能不全,对麻醉和手术创伤的代偿能力严重不足,给手术带来的巨大的挑战。而李伯本身长期肝病、慢性肝衰竭带来的黄疸升高、凝血异常;切除体内巨大的充满囊肿的病肝所带来的可能会出现的术中大量出血、操作困难导致无肝期时间长、循环不稳定等问题。
只有9个月大的小宏,也对医务人员提出挑战:换肝要克服其营养状态差、门静脉发育不良、血管纤细等问题。面对困难和挑战,三院肝移植手术、麻醉、护理、重症监护、输血科等多学科部门凭借团队多年丰富的重症肝炎肝移植、儿童肝移植经验和技术,从容应对,克服了多重难关。
术后第一天,医生查房时,李伯竖起大拇指。时隔多日,他终于可以平躺睡了。随着李伯的肝功能恢复良好,他即将出院。
小宏也胖了不少,从“小黄人”变成气色红润、哭起来声音洪亮的“小胖子”。共用同一个肝脏,也让两家人的命运交联。“我们今后就是亲戚啦!我把小宏叫做‘小胖子’,他的人生路还长着呢!”李伯说,看到“小胖子”换肝后每天的变化,为他高兴,也为两人换肝获新生而庆幸。
劈离式肝移植
劈离式肝移植是基于“肝脏为功能性分段器官理论”,将完整的供肝分割成2个或2个以上的解剖功能单位,并分别移植给不同的受者,从而达到“一肝两受”或“一肝多受”的效果。
国内首部《劈离式肝 移植专家共识》制定
国外劈离式肝移植占了儿童肝移植手术的30%以上,我国劈离式肝移植所占比例不到10%,近年来每年开展例数在百例以上,有了明显的发展。
采用劈离式肝移植,对于儿童终末期肝病的治疗有益处。但由于技术要求高,目前国内成熟开展劈离式肝移植的医院并不多。记者获悉,为提升劈离式肝移植水平,中山三院牵头制定了国内首部《劈离式肝移植专家共识》。
器官移植新进展
新技术可提高
器官保存时间
器官来源有限,而需要移植的患者数量庞大,如何最大限度地让捐献的肝脏发挥作用,减少供肝保存过程中的损伤?
杨扬介绍,该院器官移植团队在器官保存和异种移植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例如利用动物冬眠的原理延长器官保存时间,已经取得突破。
胰岛肝脏移植即从捐献者的胰腺内提取负责分泌胰岛素的细胞组织——胰岛,再把它植入重度糖尿病患者的肝脏。成功接受胰岛肝脏移植手术的患者,可无需进行胰岛素注射。“胰岛过去只能保存2-3天,而我们采用新的技术,可以保存到2周,移植后功能良好。”他介绍,该院异种移植研究团队正在探索对猪的体细胞采用精准的多基因编辑,再将其细胞核移植到已被去除细胞核的猪卵细胞内,让母猪生下小猪,将小猪的肝脏移植到实验猴体内。目前探索性的研究在顺利推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