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网站 » 资讯 » 最新资讯 » 文章详细

第四轮来袭 今冬寒潮偏多吗

浏览次数:178次 发布时间:2021-12-01

 12月1日,今冬第四轮寒潮来袭,东北将成为此次寒潮过程降温、降雪的中心,局地降温超10℃,或再现大暴雪。同时,12个城市最低气温将创今年下半年以来新低。今年寒潮为何如此频繁?气象专家为此进行解读。
  疑问1 降温幅度有多大?
  气象分析师张娟分析称,这次寒潮过程带来的降温范围虽然没有前几次那么大,但是中东部大部地区仍将受到影响,降温也将波及华南。其中,11月29日寒潮主要影响内蒙古、山西、陕西、京津冀、辽宁中西部、吉林西部等地。11月30日影响的范围更大,辽宁东部、吉林中东部、黑龙江、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地将出现降温。12月1日白天开始,寒潮影响接近尾声,多地气温逐步回升。
  这次寒潮过程降温的重点区域是东北、华东,由于前期升温明显,东北又有降雪影响,所以降温幅度较大,黑龙江东南部、吉林中东部、辽宁东部等地累计降温将达到10℃至12℃,局地12℃至14℃。预计11月30日至12月2日清晨,将有12个城市的最低气温或陆续创今年下半年以来新低,包括石家庄、郑州、合肥、武汉、上海、杭州、南昌、重庆、福州、广州、南宁、海口。
  在寒潮影响下,长城以南大部地区偏北风持续,天空云量少,夜间辐射更明显,所以多地日最低气温下降明显。“虽然有城市最低气温创新低,但是这次降温过程最低气温0℃线没有推进到更南的地方。”张娟称。
  与上次寒潮过程相比,这次寒潮过程最低气温0℃线位置相差不大。预计12月1日早晨,最低气温0℃线位于四川盆地北部、湖北北部、安徽南部、江苏中部等地。

  疑问2 强降雪在何地出现?
  这次寒潮带来的雨雪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等地,预计今天至12月1日,西北地区东南部、华北、东北地区等地部分地区有小到中雨雪或雨夹雪。其中,东北地区南部和东部有大到暴雪,局地大暴雪或特大暴雪。中央气象台已经发布暴雪蓝色预警。
  11月以来,东北已经遭遇两次大范围强降雪,这次过程将是11月第三次大范围强降雪过程。和之前相比,强降雪落区是最偏东的一次,与此前降雪过程重合的部分并不多,破纪录降雪出现的可能性较小。


  值得注意的是,降雪时还可能伴有5至7级偏北风,局地阵风可达到9至10级。风雪交加,对农业设施不利,需注意提前加固,同时风雪天气能见度不佳,公众驾车出行需注意控制车距,减速慢行。
  从目前预报来看,12月2日至3日,还将有一股冷空气影响我国,届时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大部有小到中雪,局地大雪,气温下降4℃至8℃。冷空气过后又将回暖,预计12月上旬我国中东部地区整体气温可能以偏暖为主。同时,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主要受偏北气流控制,没有偏南暖湿水汽的配合,雨雪稀少,12月上旬多以晴或多云为主。
  疑问3 今年的寒潮是否超标?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最新统计显示,10月至11月我国寒潮的常年平均次数为1.8次,今年10月以来共出现4次寒潮过程,因此与常年同期相比,今年10月以来的寒潮次数偏多。但并不能据此来说今年寒潮超标,因为冷空气的发生发展是有阶段性的,还需要综合看今冬整体的情况才能作出判断。
  前3轮大范围寒潮天气过程分别发生在10月14日至17日、11月4日至8日、11月20日至23日。上述三轮寒潮的“个性”极其鲜明。
  “这和已经形成的拉尼娜事件有一定关系。”张娟称,通常在拉尼娜事件影响下的冬天,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势力会偏强,同时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明显,冷空气一来,又出现明显的降温,气温大起大落幅度大,容易达到寒潮标准,人们会感觉寒潮频繁。
  为什么寒潮偏爱季节转换期出现呢?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周兵表示,寒潮主要是依据降温幅度来度量的。冬季,由于基础温度相对较低,日最低气温在24小时内降温幅度8℃还是不容易的,而季节转换期的11月或3月,由于气温在下降趋势或上升过程中,冷空气叠加基础温度的起伏变动,相对容易满足寒潮标准。
  疑问4 这个冬天还有寒潮吗?
  虽然今冬寒潮偏多,但数据显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影响我国的寒潮次数总体呈减少趋势。虽然总体寒潮次数减少了,但天气气候出现异常的幅度加大了,出现偏离平均态的振幅也越来越大,可能会出现北极冷空气受到了更强的扰动,因此不排除某些地区某些时段出现更加极端的寒潮天气。气象专家指出,全球变暖与寒潮并不矛盾,反而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更容易出现更加极端的寒潮天气。此外,全球变暖也并不会导致所有地方的冬季都变暖。
  周兵表示,对历史上15次拉尼娜事件统计结果表明,冬
  季到次年春季,拉尼娜年一般会出现19.1次冷空气过程,其中有3.4次可达到寒潮等级。目前,位于北极极地的冷涡中心位置有偏向东半球的倾向,因此,明年1月至2月,寒潮发生数量还有可能进一步攀升。
  据中国天气网 本报记者 骆倩雯

相关文章

最新收录

文章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