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原标题:中企出海投资做好“洋生意”
印度尼西亚奥比岛上,中国企业投资并建设的镍钴项目高压酸浸产线引人注目。宁波力勤资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由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寰球工程有限公司联合承建的乌兹别克斯坦聚氯乙烯生产综合体项目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工程,为当地创造了很多就业岗位。图为今年8月,乌方工作人员监控聚氯乙烯生产。奥斯帕诺夫摄(新华社发)
日前,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简称《公报》)显示,202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1788.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3%,连续十年位列全球前三;2021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2.79万亿美元,连续五年排名全球前三。
中企出海有哪些新看点、新进展、新故事?本报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
业务足迹遍布全球
每条生产线上有20至30名标准操作员合作作业,平均1分钟下线一台服务器,15秒下线一台工作站……在联想集团匈牙利工厂,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设备让生产变得行云流水般顺畅。据介绍,这座工厂今年6月14日正式全线投产,每天可以生产超过1000个定制服务器和多达4000个定制工作站。
“这座工厂是联想集团在海外的最大制造工厂之一,也是欧洲首个自有生产基地。借助匈牙利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该工厂可以有效提升我们为欧洲客户供货的效率。不仅如此,我们的工厂还直接为当地创造了超过1100个就业岗位,其中女性员工占比高达60%。”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全球供应链负责人关伟说。
这是中国企业扬帆出海、投资兴业的一个缩影。
《公报》显示,近年来中国对外投资大国地位稳固、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互利共赢效果显著。
从总量上看,自2003年发布年度对外直接投资统计数据以来,中国已连续10年位列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前三,2021年流量是2002年的66倍,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4.7%。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达1.34万亿美元,连续6年占全球份额超过一成,在投资所在国家(地区)累计缴纳各种税金3682亿美元,年均解决超过200万个就业岗位。
从结构上看,202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涵盖了国民经济的18个行业大类,流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投资均超过百亿美元。其中,流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投资占流量总额的27.6%,主要分布在中国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批发和零售业投资占流量总额的15.7%,流向美国、德国、马来西亚、英国、荷兰等地较多;流向装备制造业的投资141.2亿美元,同比增长18.7%。
较高的留存收益也成为带动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的动力。《公报》显示,2021年中国境外企业的经营情况良好,超七成企业盈利或持平。当年收益再投资(即新增留存收益)993亿美元,创历史最高值,占同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55.5%。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在发展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风险与挑战。从《公报》来看,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外投资涵盖的领域丰富、覆盖的地域广泛,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越来越多。这显然有助于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保持稳定。”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研究员万喆对本报记者说。
落地生根各展其长
根深方能叶茂。在阔步出海的过程中,不少中国企业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深深地融入了当地发展。
做好“洋生意”,中国企业商业嗅觉敏锐——
镍在不锈钢制造、储能电池等领域应用广泛。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及电子消费品快速发展,镍的市场需求不断攀升。嗅到了商机的宁波力勤资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2018年就开始着手和印度尼西亚哈利达集团合作,在印尼奥比岛相继投资了镍钴湿法冶炼硫酸镍硫酸钴项目、RKEF(回转窑+矿热炉)工艺镍铁冶炼及配套电厂项目。目前,该公司在印尼规划总投资110亿美元,实际完成投资20亿美元,为当地贡献了超过1.4万个就业岗位。几年时间,在这个原本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一个巨大的生产基地拔地而起,发电厂、港口、生活区一应俱全。
“印尼红土镍矿资源丰富,但当地资源开发及加工利用能力较弱。这为我们开展产能合作提供了机遇。”宁波力勤资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建勇告诉本报记者,在这里上班的印尼工人每月可以拿到4000元人民币左右,明显高于当地平均收入水平。“随着后续4条HPAL(高压酸浸)生产线及20条RKEF生产线陆续投产,预计到2024年产业园的镍金属年产能将超过40万吨。”
做好“洋生意”,中国企业专业优势足——
在位于泰国春武里府的洛加纳工业园,大片框架塔器高耸林立,在蓝天下泛着银色的光芒。今年5月19日,这座中国圣奥化学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造的聚合物添加剂工厂投产运营。该工厂可年产2.5万吨橡胶防老剂,不仅填补了东南亚国家橡胶防老剂生产的空白,还能为下游客户的东南亚生产基地提供更便捷的本地化服务。
据圣奥化学泰国有限公司总经理武历保介绍,作为中化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成员企业,圣奥化学在全球拥有多个研发中心及生产基地,产品品质、资源利用率、“三废”排放、工艺安全等方面具有较高管理水平。“我们与全球主要轮胎厂商建立了长期稳定合作关系,所生产的橡胶防老剂、硫化剂、硫化促进剂、硝基苯等产品销售范围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泰国,我们积极打造具有敏捷供应链模式的智能化工厂,让企业在产业链上的优势更好服务本区域经济发展。”武历保对本报记者说。
创造就业税收、提供优质产品、注重环境保护、履行社会责任、丰富人文交流……诸多优秀品质让中国企业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合作程度日益加深。
看准大势抢抓机遇
中国企业扬帆出海,需要在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方面不断提升能力。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627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3%。可以说,在开放发展的大趋势下,有利因素正在增多。
出台《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办法》,组织举办国际产能合作推介会和论坛,与“一带一路”国家共建产业园区……如今,中企出海获得的政策支持更加全面。
刚果民主共和国位于非洲大陆中部,基础设施落后问题长期制约着当地经济发展。今年10月,一条长达150公里的公路将萨卡尼亚、莫坎博两大口岸正式连接了起来,打通了该国与非洲南部出海口之间的运输通道。
“为了建设这条公路,我们投资了近2.3亿美元。项目从2020年3月开始建设,目前已经进入收尾阶段,一切顺利!”北京嘉友国际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韩景华告诉本报记者,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赴非洲投资兴业,对当地物流运输的需求也在增加。然而,企业在面对出海的巨大商机时并非没有过顾虑。“民营企业风险承受能力相对较低。好在国家对企业‘走出去’提供了不少支持鼓励政策,让我们吃下定心丸。比如,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提供了风险补偿的政策性业务。我们此次投资就通过其海外投资保险业务进行了全额投保。”韩景华说。
除了政策暖风之外,企业自身也在积极探索出海展业的新模式。其中,部分企业通过对优质境外企业进行股权收购,快速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动局面。
在第五届进博会上,西班牙易安公司和盖飒公司首席执行官哈维尔·佩雷亚既作为外商前来参展,又进行了一次“回家之旅”。原来,他管理的两家企业于2020年初被中国能建旗下企业收购。“此次收购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对整个能源工程设计与咨询行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将共同发挥好优势,助力客户实现可持续发展。”哈维尔·佩雷亚说。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海良表示,中国能建水电、风电、光电、核电等绿色低碳国际在建项目超过100个,业务遍布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业务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再到“融进去”,最终达到高度的“一体化”,是更加开放的中国给世界带来的机遇。中国能建将继续广泛参与世界能源电力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利共赢。
“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更多靠‘引进来’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和全球产业分工。如今,随着中国自身发展水平提高,中国日益需要在高端制造、科技创新、优质服务等领域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与其他经济体建立更深层次的互利合作关系。未来,走向全球的中国企业要更加熟练地掌握好国际规则、遵守当地法规,努力为各方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最终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成长壮大。”万喆说。